最近,城叔身邊不少人都在追《忘不了餐廳》這檔“催淚”綜藝。這家特殊的餐廳,五位主力服務員年齡加起來有363歲,而且都是患有阿爾茲海默癥的老人。隨著節目口碑爆發,也讓不少人開始關注老齡化問題。
一個值得注意的細節,這檔節目餐廳選址在深圳,這個一貫被認為“年紀輕輕、充滿朝氣”的城市,如今也開始萌生“變老”的煩惱。而對其他省市而言,想必有過之而無不及。
城叔查詢2018年各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發現,23個公布人口年齡結構省份,已全部進入老齡化;遼寧、山東、四川、重慶和江蘇5個省份,更是已進入“深度老齡化”。而根據上海市統計局數據,早在2017年該市就已邁入“深度老齡化”。
說明:按照聯合國定義,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及以上人口占比超過7%時,意味著進入老齡化社會;達到14%,為深度老齡化;超過20%,則進入超老齡化社會。
當老齡化近在眼前,城市準備好了嗎?
山東為何這么老?
具體來看,雖然遼寧65歲及以上常住人口占總人口比例最高,但山東65歲以上常住人口數量最多,達到1511萬人,比第二名四川多329萬人。
如果以“60歲及以上”計算,這個數值更大——相當于每5個山東人中,就有一個是60歲及以上老年人。根據山東省自己的定義,“山東已經進入了中度老齡化社會”。在山東確立的“十三五”時期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轉型升級10大產業中,健康養老產業正是其中之一。
而在山東省內,以“60歲及以上”標準計算,截至2017年底,老齡化程度最嚴重的是威海,老年人口比例高達27.8%;其次為煙臺27.0%;第三是日照,老年人口占比23.3%。
山東“最老”,人口基數大是原因之一。2017年末,山東常住人口跨入“億時代”,成為繼廣東之后我國第二個人口過億省份。
《“十三五”山東省老齡事業發展和養老體系建設規劃》(下稱《規劃》)提到,“目前,我省人口老齡化發展呈現快速化、高齡化、失能化的趨勢”。根據《規劃》,預計到2020年,全省60歲以上老年人將達到2208萬人,占全省總人口22.3%。
“百歲老人”逐年增加則是另一個因素。2018年10月,山東通過認證的長壽之鄉增至13個,百歲以上老人近6000人。長壽之鄉榜單上,既有“中國長壽之鄉”菏澤、萊州,也有“世界長壽之鄉”臨沂費縣。
從時間進程看,山東百歲老人增速明顯加快。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山東百歲老人共2699人;2017年山東省老齡辦對百歲老人實名統計結果顯示,人數已是2010年2.4倍。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老齡化加重同時,這個“二胎大省”卻漸漸生不動了。2017年,山東生育率水平還排在全國第一,2018年卻急轉直下,多地出生人口下降。最終,廣東超越山東,成為2018年“最能生”的省份,山東出生人口則明顯下滑。
山東省衛計委調研發現,近四成已婚育齡婦女明確表示,不打算生育“二孩”,“山東人口出生高峰已階段性觸頂”。
東北三省怎么辦?
全國人口年齡結構也在2018年迎來“拐點”。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首次超過0-15歲人口(含不滿16周歲),多了0.1%,140萬人。其中,遼寧、江蘇、吉林、黑龍江和北京5個省份表現得尤為明顯。
從數據統計來看,青少年減少、老年人增加現象,東北三省最為嚴重,其中又以遼寧表現最為突出——2018年,65歲及以上老人數量比15歲以下青少年多183.6萬人,黑龍江多84.6萬人,吉林則多11.9萬人。
多位專家總結,遼寧老齡化的原因,一方面是不斷出走的年輕勞動力,根本原因則是生育水平持續低迷,而且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根據全國婦聯2016年調查數據,一孩家庭中,只有20.5%愿意生二孩,有53.3%明確不想生二孩。在遼寧,拒絕生二孩的比例更是達到80.3%。
去年6月,遼寧印發《遼寧省人口發展規劃(2016-2030年)》,成為全國首個提出二孩家庭獎勵政策的省份。換言之,這個規劃也將該省二孩政策執行效果不佳的尷尬暴露出來。
數據顯示,全面放開二孩后的2016、2017、2018三年,遼寧出生率分別為6.60‰、6.49‰、6.39‰,只有全國水平一半左右,同期全國出生率分別為12.95‰、12.43‰、10.94‰。
在遼寧,生育率低迷由來已久。
遼寧省計劃生育委員會原副主任、國家計生委專家委員會委員曹景椿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1964年以前,遼寧人口結構尚為“年輕型”,1995年就過渡到“老年型”,比全國提前5年進入老齡化社會。
遼寧僅用30余年,“走過了相當于發達國家一百多年的路”,是全國“老齡化”最快的省份之一。
如何做到“老有所養”?
老齡化不可怕,“老無所養”才是大麻煩。
按照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要求,想要“老有所養”,除完備法規政策體系,擴大基本養老、基本醫療保障覆蓋面外,還需要形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國家民政部公布的“各省社會服務統計數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省份機構養老、社區養老能力。城叔梳理了2018年4季度的數據:
從各省份擁有的老年人及殘疾人服務機構總量(注:養老機構占90%以上)來看,四川最多,有2362家。江蘇、山東兩個“深度老齡化”省份分別擁有2330家、1857家,數量上排名第二、第三。
從機構規模(機構總床位數/機構數量)來看,北京規模最大,平均每個機構擁有224.6張床位。上海位居第二,平均每個機構擁有197張床位。
統計機構和社區養老床位總和,山東擁有近67萬張,占全國746萬張床位近9%。江蘇擁有約66萬張,排名第二。
在社區和機構養老方面,以每千人擁有床位數來看,進入“深度老齡化”的省份中,江蘇、上海基礎條件相對較好,而重慶和遼寧則缺口較大。
而在上文提到的5個青少年群體規模已不及老年群體省份中,江蘇和北京相對有應對老齡化社會的基礎,而東北三省無論機構養老還是社區養老,其基礎設施都處于全國中等偏下水平。
不過,養老基礎設施強與弱,僅僅是國內各省份之間的相對水平。746萬張床位,相對于1.67億65歲及以上老年人,始終是“杯水車薪”。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是全國都亟需補齊的民生短板。
更多上海地區精彩養老資訊,歡迎關注上海養老天地網
http://sh.yanglaotiandi.com/
來源于《每日經濟新聞》—吳林靜 劉艷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