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民政局聯合市規自委共同編制的《北京市養老服務專項規劃(2021年-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日前出臺。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規劃》提出,到2025年全市千人養老床位數達到7張,到2035年全市千人養老床位數達到9.5張,失能失智老年人90%以上可獲得優質高效的長期照護服務等。《規劃》還提出堅持養老服務設施“動態調整、只增不減”,推進城郊養老服務協作體,推動京津冀養老服務協同體,讓老年人在環北京周邊有更廣闊的選擇空間等。
2035年千人養老床位將達9.5張
《規劃》圍繞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及老年友好型城市的建設目標,堅持老殘兒一體發展原則,全面建成全面覆蓋、城鄉統籌、獨具北京特色的“三邊四級”精準居家社區養老服務體系。
根據《規劃》,到2025年,全市千人養老床位數達到7張,建立起與北京市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當、城鄉一體的精準養老服務體系。實現養老服務設施均衡布局,街鄉鎮養老照料中心和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全覆蓋,街鄉鎮養老服務聯合體和市區養老服務聯動支援機制不斷推進,京津冀區域養老服務協同發展深化拓展。
到2035年,全市千人養老床位數達到9.5張,全面建立街鄉鎮養老服務聯合體和市區養老服務聯動支援機制,失能失智老年人90%以上可獲得優質高效的長期照護服務,老年人可享受便捷可及、品質較高的養老服務。
基本養老服務涵蓋三類人群
《規劃》人群覆蓋全市60周歲以上(含60周歲)常住老年人、60周歲以下殘疾人和18周歲以下困境兒童,以及其他有照護需求的特殊群體,為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中有長期持續照護需求的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規劃養老床位。
根據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和財政保障能力,針對本市60周歲以上(含60周歲)常住老年人,劃分以下三類人群為基本養老服務對象:一是具有本市戶籍的城市特困人員(原城市“三無”人員)和農村特困人員(原農村五保供養對象)等城鄉特困老年人托底保障群體;二是低?;虻褪杖爰彝ナ?、失智、高齡老年人等困境保障群體;三是失能、失智、重度殘疾、計劃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等重點保障群體。
養老機構服務延伸至居家社區
《規劃》確定“家庭基礎、社會參與、市場主體、政府兜底”養老責任模式。明確“市級示范引領、區級補充指導、街鄉鎮區域保障、社區村精準服務”四級功能。通過社區養老服務驛站、街鄉鎮養老照料中心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等區域服務資源協同建設“十五分鐘養老服務圈”,將養老機構的服務逐步延伸至居家社區,社區助餐、助潔、助浴、助行等服務將全面覆蓋。
此外,對住宅公共設施、商場、公園、景區等與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設施進行無障礙設計與改造,各類志愿服務組織發揮積極作用,多種形式的助老惠老志愿服務活動越來越多,使養老服務易獲得、可支付,更加舒心、便利、多元。鼓勵符合老年人、殘障人士、兒童等需要長期照護服務需求的設施復合建設,共享部分服務功能,提高設施使用效率。
養老服務設施動態調整、只增不減
《規劃》以各級政府承擔的基本養老服務保障責任為切入點,聚焦失能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堅持養老服務的公益屬性。為基本養老服務對象就近提供集中照護服務的,供地采用行政劃撥方式;為非基本養老服務對象提供服務的,實行低成本供應土地。堅持養老服務設施“動態調整、只增不減”,現狀養老服務設施與規劃存在重大沖突的,應至少在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區域規劃綜合實施方案中優先落實養老服務設施新點位后再調整,一般應先落點、再建設、最后拆除。
此外,《規劃》提到,打造街鄉鎮養老服務聯合體,讓所有基本養老服務對象以及其他老年人可在常住的街鄉鎮獲得基本養老服務。基本養老服務對象可就近選擇養老服務設施,獲取在其所屬街鄉鎮的養老床位,獲得便捷、專業的臨時托養或長期照護服務,滿足就近養老服務需求。推進城郊養老服務協作體,通過區域協作,解決核心城區空間不足的問題,滿足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推動京津冀養老服務協同體,讓老年人在環北京周邊有更廣闊的選擇空間,按自身需求、喜好選擇合適的養老機構,享受舒適、寧靜、專業的養老服務。
住房適老化改造 消除“數字鴻溝”
北京市倡導積極的養老理念和養老方式,提高老年人的社會參與度,引導老年人樹立社會化養老服務的消費觀念。優化適老居住環境,鼓勵發展老年人緊急呼叫產品與服務,鼓勵安裝獨立式感煙火災探測報警器等設施設備。逐步實施針對特殊老年人的既有住房適老化改造,以緩解老年人因生理機能變化導致的不適應,增強老年人居家生活的安全性、便利性和科學性。
《規劃》還提出,普及公共基礎設施無障礙建設,加強對超市、公園、景區等與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設施的無障礙設計與改造,重點對坡道、樓梯、電梯、扶手等進行改造,保障老年人出行安全。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并行,消除老年人“數字鴻溝”。創建國際一流老年宜居環境,健全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本文來自《北京青年報》—李澤偉
想了解北京養老院更多資訊,請點擊:北京養老院